從動手做中學習:美國舊金山探索館(Exploratorium)

舊金山探索館

因為COVID-19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,我們無法自由自在地出國,參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藝文場所,所以我們將過去參觀過的博物館照片及相關資料整理成部落格文章,與大家分享。這篇文章即《博物館觀察筆記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,將不定期更新,請持續追蹤我們,也歡迎分享您的博物館參觀經驗。

今天要介紹的博物館並不以博物館(Museum)為名,是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探索館(Exploratorium),探索館是在2013年喬遷到舊金山灣15號碼頭,以下分享的照片皆是拍攝於2015年參訪時的紀錄。

走進探索館,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這個展品「馬桶」,說明牌上寫著「啜一口衝突(a sip of conflict)」,為什麼這麼說呢?這是飲水機,但是從馬桶造型的飲水機吐的水,你敢喝嗎?

當時旁邊參觀的小朋友喝了一口,一旁他的朋友大聲尖叫,就可想而知這間博物館是多麼有趣了!

a sip of conflict

圖:「啜一口衝突(a sip of conflict)」展品

探索館可分為六大展廳,主題分別為:人類現象(Human Phenomena)、動手做(Tinkering)、看與聽(Seeing & Listening)、生命系統(Living System)、戶外展覽(Outdoor Exhibits)、自然觀察(Observing Landscapes)。

館內展品大多都是從「展品創造坊(Exhibition development shop)」產出的,換言之,館方有自行研究及生產展品的能力,如何創造出吸引觀眾不斷來館參觀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。

展品創造坊

圖:展品創造坊(Exhibition development shop)

此時,是否發現展板上有中文字?沒錯,因為舊金山是許多華人移民的城市,所以館方在展板上幾乎都有提供多語言服務。

當中,讓小編待最久的就是「動手做工作室(Tinkering studio) 」主要提供動手做的科普創作,也就是STEAM (Science, Technology, Engineering, Art and Mathematics)的統合運用概念,這次參加的是「剪紙迴路(paper circuit)」,透過手作體驗活動認識正負極的概念,運用剪紙、可導電的銅箔膠帶等素材,加入焊接的體驗,讓觀眾體驗有一點難度的科普創作,這正是藝術跟科學的結合。

Tinkering studio

圖:Tinkering studio內部

首先給一張有正負極提示的紙

圖:首先給一張有正負極提示的紙

桌上有許多雜誌可從裡面挑選你想要的創作素材

圖:桌上有許多雜誌,可從裡面挑選你想要的創作素材

動手吧!

圖:動手吧!

成品

圖:小編完成的成品,成功讓燈泡發光。

提到探索館,就不得不介紹創始館長法蘭克·奧本海默(Frank Oppenheimer),他是位物理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,他提倡「動手做」實驗、體驗、創作的重要性,主張博物館應該成為教育中心,提供科學、自然、藝術與科技等各種主題的參與式展示,讓觀眾有機會體驗自行探索與發現的樂趣。在參觀過程中,可以見到他的理念完全實踐在探索館的各個角落,可稱為實踐STEAM的代表地。參觀完探索館,還可以到自動販賣機購買材料包回家體驗呢!

探索館內販賣機內展售動手做材料包

圖:館內的自動販賣機內展售動手做材料包

參考資料:

陳涵郁(2011)。兒童博物館的百年發展。博物館與文化,1,頁35-60。